“人之初,性本善...”,赵括想了想某个暴怒的老头的模样,不由得改道:“人之初,性本恶...”,这好像也有些不对,要起到对孩童的启蒙教育,荀子的性恶论比较高深,初学者未必能真正理解,那样就会起到反作用。赵括挠了挠头,“人之初,性本无,习而善,怠而恶?”
“苟不教,性乃迁。教之道,贵以专...”,这句倒是没有问题,配合前文的学了就好,不学就坏很般配...昔孟母,择邻处。子不学,断机杼,嗯,这个也可以用,当初编写三字经的人肯定是孟子的铁杆粉丝,赵括点着头,窦燕山,有义方。教五子,名俱扬,这个就得改了,此刻还没有这么一号人物呢。
那最能教导孩子的是谁呢?马服山,有一方...不行,不行,赵括急忙将脑海里的想法排出去,今荀子,有义方,教诸子,德显广...赵括一点一点德修改了起来,今对古,孟子对荀子...这又不是对对联!!赵括感觉有些头痛,这编启蒙教材还真是不太容易啊。
写了许久,赵括放下了手里的事情,便又走了出去,自从他严厉的教导了辛梧之后,这个人算是做出了一些改变,他停止了郡内的徭役,还组织官吏前往各地宣讲道德,这在秦国大概是第一次,百姓们都懵了,甚至,辛梧还打造了几个道德人设,选择几个孝顺的,和善的人,给与赏赐,提倡众人效仿他们的行为。
赵括心里忽然觉得,这种提倡可以与爵位联系起来,既然能用爵位让秦人变得勇武起来,那是否能用爵位来提倡民间道德呢?
道德并不是一句空话,道德是个很广泛的概念,敬业,爱国,友善,诚信这些都是道德的范围,赵括提倡道德,不是要让百姓们愚孝,让百姓们将君王当作父亲那样,他只是想要建立一种新的道德观念,树立一个全新的民族精神,朴素,敬业,爱国的一种民族精神,不只是局限在孝顺这个方面。
封建国家没有不结束的,而民族精神却是永恒的。
这种普世的价值观,只要能扎根在百姓的心里,就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,赵括所渴望的就是这个,当然,建立这样的道德观念,对国家本身也有巨大的好处。秦国那些宣讲律法的官吏,在以后,就能成为提倡道德的先锋,他们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来。赵括越想越是激动。
赵括走在道路上,看到那些惊讶的百姓们,心里还是很开心的,秦的百姓实在太压抑,而汉初的百姓又太松弛,毕竟汉初无为而治,大家别觉得无为而治是值国家不作为,无为而治是允许百姓们自由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不以干涉...大概是因为在秦时太过压抑,性子开朗的刘邦就选择了这么一种治理办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