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笔趣阁-笔趣屋-笔趣阁小说网>历史军事>宋耻> 第二百八十五节 治河(1)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二百八十五节 治河(1)(1 / 1)

“当今天子是仁厚之人。三位去了江南,一定是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,也全了陛下的孝道不是?”

赵构孝顺,鬼才相信。

当年宋徽宗又不喜欢这个儿子,赵楷完全把赵构当跟班,现在人家翻身了,谁知道会怎么对他们。而赵桓心里更没底,他虽然跟赵构没什么正面冲突,可当年赵构是赵楷的跟班,而他是赵楷的对手,算起来不是一个阵营,谁知道会发生什么。

洪皓也在一旁敲边鼓:“是啊。陛下已经多次哭诉,恨不能亲自来接三位。奈何国务繁忙,脱不开身。”

赵构敢来才怪。

劝说无效,三人就是不说话。

等洪皓走了,李慢侯让老婆亲自去劝,最近吴国公主也来了。两个狗男女已经没有了以前的激情,但也不是仇敌,吴国公主也是来给三个皇帝宽心的。私下表示,他一个公主,赵构尚且给食邑,更何况三个皇帝。

吴国公主的食邑,现在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封地了。以前仅仅是名义上的食邑,行政管理都是朝廷官员在做,只是将税收交给公主而已。而且这些文官,对公主十分排斥。他们打着各种理由克扣税赋,最开始有贪腐的,被公主弹劾罢官。后来的就不敢私吞了,但也不想把税赋给公主,而是大肆用到地方建设上。吴淞江不断疏通,如今已经宽阔的可以进出海船,道路修建,慈善事业,文化教育,都做成了模范。

因为这里税收越来越丰厚,而文官不肯给公主上交,就只能大把钱砸向公共事业,导致这里的公共事业水平,远超全国平均。

结果几年前,李慢侯出兵攻占这里,这些朝廷命官一个个都跑了。吴国公主趁势让自己的属官接管了官府,李慢侯退兵后,她也没让那些朝廷官员回来。赵构畏惧了很长一段时间,也默认了李慢侯的情妇的乖张行为。但这里依然是食邑,而不是封地。直到这次,吴国公主北上,为了给三个皇帝做一个示范,才正式下旨,让上海成为吴国公主的封地,同时公主集则成为越国公主的封地。

除了吴国公主劝说,大着肚子的越国公主也在劝说,她终于成功劝说动了她的亲哥哥,赵楷同意第一个南下。但他不要宣州这块封地,而是讨要了平江府。朝廷竟然也同意了,降平江府为苏州,将苏州封给赵楷做封地。名义上也冠冕堂皇,提出了大量赵楷的功绩,比如死守南京,有大功于国。

赵楷讨要苏州,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钱。当过皇帝的人,钱对他们的刺激作用有限。主要是苏州让赵楷更加赶到安全,一边是吴国公主的封地上海,另一边是他妹妹的封地公主集,北边就是长江,他要跑很容易,过了江就安全。

赵楷松口之后,赵桓也松口了。因为朝廷也给他换了封地,不在山地众多的偏僻之地歙州,而是改到了背靠长江,南邻太湖的常州。

加上宋徽宗占了的湖州,太湖周边的苏湖常地区,全都被朝廷分了出去。财政上损失巨大,要知道这一带已经成为大宋,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丝织业中心,如今海陆畅通,丝绸之路每年带来的利益滚滚而来,这三地每年缴纳的税赋,几乎占了两浙路的一半,江南朝廷的四分之一,这可是高达两千万贯的巨款。像这样财富高度集中的地区,整个南方都没几处,除了苏湖地区外,也就是四川能比了。

为了把三个皇帝弄回去,跟自己凑一桌麻将,赵构是下了血本。

不过狡诈的赵构和更狡诈的赵鼎,未必真的有诚意。强藩的土地他们都想动,更何况三个没啥本事的皇帝。

但这三个皇帝也不是傻子。赵楷第一个答应南下,他当然得到了他妹妹的保证。赵嬛嬛直接把她的一千公主护军借给了哥哥,让曹破辽带着,转投了武英宏圣皇帝,荣升为御前护军统制,负责保护武英宏圣太上皇帝行宫安全。

赵桓虽然没有一个妹妹可以借兵,可是却从吴国公主赵福金这里得到了一个主意,弄不好背后还是李慢侯出的。让他找江藩借兵,用雇佣的形势,找江藩借兵三千不是问题,至于钱吗,可以借。他妹妹先垫付,吴国公主有的是钱。以后用常州的财富,养三千藩兵,不是问题。

手里有这些可用之兵,虽然不可能挡得住朝廷大军,护送他们逃到江北是没有问题的。

两个皇帝先后同意,宋徽宗也不好坚持。加上他并不是很担心自己的安全,即便赵构是皇帝,也不能拿他怎么样,充其量监禁起来,还得好吃好喝的供着。所以他也同意南下了。

李慢侯亲自护送,将一路送到扬州,然后朝廷的使者迁来接应。

冬天启程,还是沿着运河,山东以南的运河可不会结冰。而且已经恢复了以往的繁华,沿途城市恢复,一路都很通畅和便利。

黄河已经治理了五年多,前两年是张浚治理,后三年是晏湲治理。虽然晏湲时期,花费巨大,但真正的进度,还是张浚那时候完成的,最艰苦的工作,也是张浚做的。他这种人,其实很适合做这种工作,因为他不惜一切代价。

当时他利用自己在川陕积累的人脉,从四川抽调了十万民夫,这可并不是花钱雇佣的,很多都带有强制性质。张浚没有钱给这些人发高薪,还要让他们从事最危险的工作。尤其是对黄泛区的治理,死了上千人不止。

要束缚住泛滥的黄河,黄泛区是绕不过去的难点。十万四川民夫,抱着柴捆、背着沙袋,硬是在黄泛区里,填出了一道围住河水的堤坝。勉强束缚住黄河不在泛滥之后,才是堵缺口的问题。但这时候张浚因为起兵,而被罢官了。

晏湲接手之后,他放弃了张浚制定的计划,填黄泛区就死了那么多人,堵缺口谁知道会死多少人,他可不敢继续这么干。他打算分两步走,第一步,导水入山东。第二步,阻水入淮河。

继续加固黄泛区堤坝,在李固渡以南,围出了一个方圆百里的湖堤,因为黄泛区最中心的位置,正是滑州治所白马县,所以人称百里白马湖。白马湖的湖水,过去在黄泛区没有约束,肆意泛滥,冲刷出了成百上千的港汊,最后慢慢汇聚进入古汴渠、五丈河,分别往南、往东。往南的经古汴渠最后汇入泗水,最后夺淮而出;往东的通过五丈河流入梁山泊,经过梁山泊,一路注入济水出海,一路南下同样进入泗水,最后夺淮入海。

晏湲用了三年时间,加固百里白马湖湖堤,堵塞大量港汊,将水束缚住。同时加固古汴渠、五丈河河堤,用这两条河将白马湖的水泄走。最后在一个冬季枯水期,将通往古汴河的最后一个河口封堵,让水只能通过五丈河东流。

由于泛滥的河水都要流入梁山泊,算是坑苦了山东西部的州县。梁山泊水位不断上升,再次形成了“港汊纵横数千条、四方周围八百里”的盛景。

不过这么做是得到了东藩府支持的。是双方合作,将水导向梁山泊,让梁山泊成为黄河水的中转。因为有八百里水泊缓冲之后,黄河水就没那么不可驯服了。最大的困难其实是泥沙,黄河之所以不断决口,主要就是因为故道经常性淤积,然后就要改道。

中国人的历史,就是一部跟黄河对抗的历史,在古代,黄河泛滥区域更大,出了黄土高原,就没了约束,在平原上肆意冲撞,整个河北都是他淤积之所,大禹治水之前,黄河水甚至都不入海,随意蔓延泛滥,大禹开了九河,从山东将黄河导入大海,黄河下游,才算有了固定的河道。但这只是传说,可信度不高。

但在宋朝,对抗黄河就有信史可查。不远的王安石时期,就在治河问题上,付出过惨痛代价。王安石还没开始执政,黄河之前一直东流。可是却有了向北改道的迹象。这让宋仁宗等人十分担忧,因为担心黄河北流进入辽国境内,那样大宋就没有了黄河天险。所以他们打算让黄河回流,开挖六塔河,引导黄河水继续从山东出海。

当时欧阳修等人坚决反对,负责施工的转运使周沆也反对,认为“全河东注,必横溃泛滥,齐、博、德、棣、滨五州之民皆为鱼鳖食矣。”

但宋朝皇帝的危机感都很强,明明跟辽国已经保持了近百年的和平,却依旧担心辽国入侵,宋仁宗开始了治河攻城。但六塔河无法容纳黄河之水,导致直接泛滥,淹没了河北,一直冲到了定州,当时定州有十万驻军,大水过后只剩下了不到三万。至于死的平民,根本不知多少。

这次倒水失败,还扰乱了黄河的节奏,此后几十年间,泛滥无常,形成了八百里水泊,导致山东经济凋敝,最后酿成了宋江起义。

上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