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74章 境界高下立判(2 / 5)

关羽让徐晃带着汉中太守的本部兵马,三千多人?    走上庸道、沿汉水溯流而上?    回南郑驻防。之所以这么安排,是因为关羽带了玉玺?    他本人必须亲自回成都跟刘备交代情况、听取指示。

但他的部队犯不着兜那么大一个圈子,就交给徐晃。而周泰、甘宁都是擅长水战的南方将领?    后续或许平定南中还有用武之地?    就跟着先回成都。

上庸道经过李素指点、屯田设置装卸点、船闸、分段航运,如今已经可以顺利在武当县(后世十堰)以上河段通航了。

这两年里,汉水上官军新建造的大小船只足有两三百艘。就是运输成本和人力耗费还比较高,好几处要大量民夫扛货通过落差较大无法过船的地方?    所以才需要那么多船。

徐晃带着部队经过时?    看到武当县与上庸县之间那好几片总面积达数百万汉亩的沼泽区,经过两年的整治,居然都已经变成了肥沃的芋头田。

样子就跟后世崇明岛那种冲积淤滩堆出来的芋头田一样,淤泥田只高出水面数寸,方方整整每块大约两三亩大小?    淤田与淤田之间是挖深的河沟,可以直接让汉水缓流冲刷。

种地的时候百姓都是乘着小木船穿梭于田块间的河道?    拿着跟船桨一样长的大木杓从河里尧水往芋苗上泼,灌溉也极为方便。

徐晃也是第一次逆流经过这里?    他原先也见过百姓种植芋头,但都是在坡地上种的?    灌溉很费力。汉末根本没有这种直接把沼泽地堆肥沃老淤泥种的?    所以收成根本不能相比。

后世的红芋亩产大约有三千多斤?    喜水易种的白芋只有一千五百斤左右,是比较传统的品种。

汉末没有那么多选种育种,基本上都是白芋,但别人在坡地上种也就两三百斤每亩的收成,或者说五百汉斤。李素用淤泥和强灌溉,竟能种出七八百斤、折合一千五汉斤的芋头,虽然比后世的产量依然低了一半,却已经是同时代坡地芋头的三倍!

“《农政要术》所载竟然真有如此奇效,将来要是主公占了荆州,南郡周边的云梦泽故地有比这儿广大十倍的沼泽。要是也能治理淤田,何愁百姓不能丰足,军粮不能余饶。”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