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地、建筑、技术转让与人事调动手续齐头并进,扯皮、评估很久后,张逸夫终于在协议上签上了大名,与此同时,每一位工人都选择了自己的归宿。
1oo多名原二修厂的工人,7o名选择了回归组织,他们认为自己的未来不在恒电,还是在体制内慢慢啃着国家比较踏实。
另外几十人中,3人选择去滇南,十来人选择回家歇着拿基本工资等开工,其余三十人左右选择了培训道路,参加了恒电统一组织报名的计算机培训班。
总体来说,选择留下的这些人,一是看好恒电的展,二是积极肯干不愿意混日子,对自己有信心。
参加培训的人,也不可能真指着他们去搞研,他们实际上是将来维护团队的后备力量。不管是微机保护还是电厂自动化,都需要大量的维护人员,他们不需要懂太多程序,只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原理,再内部培训一下就可以上岗,当然,如果其中有些人肯拼命学的话,在研这边同样是有机会的。
至于那些回到家里歇着的,待新生产基地建成投产,待遇也不会差,但相比自动化这一块,将来他们一定会眼红嫉妒甚至谩骂。人生就是这样,你最大的敌人不是机遇上的不公,不是出身的贫贱,而是懒惰。
与周进步签字、与蓟京局人事处长握手完成交接后,两边领导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晚宴,人不多就一桌,聊聊天喝喝酒,这么久大家也算混熟了,有的聊。
根据权威机构的评估,省煤器和p51生产技术的价值略高于二修厂所在的地皮价值,逻辑上说蓟京局还要反过来补钱,后来这部分也抹去了,要不然周进步太难做。现在尘埃落定,人和地都有了归宿,总厂得到这两个技术也足够未来几年的效益,周进步也可以在他的功绩薄上大书特书“引进技术”、“创造效益”云云。
但他心中,也有他的烦恼。(未完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