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是大同府知府到来的时候,圣旨也一起到了,加大将军赵石为河东宣抚使,总领河东军政事,嗯,和唐时朔方节度使差不多,管的地盘也差不了多少。
当年平蜀时,赵石也曾领过这样的职务,行的也是节度使事,但这一次,不同之处在于,那时是临危受命,地方官吏虽也在他的辖下,但他可顾不上什么地方政事,其实还是领兵将领。
但这一次,却属于论功行赏,如果他愿意,整个河中已经都姓赵也不是没有可能的,新鲜地道的一个节度使就此出炉了,只是没人那么叫而已。
听着大同府知府左一个使君大人,右一个使君大人,被人叫惯了大帅,大将军的赵石觉得分外的新鲜,同时也觉得很别扭,心想,这是一下子成了文人头子了不成,想想自己那一手自己都看不过眼的书法,顿时觉着,这个文人头子自己可能名不副实的紧,还是不要太过狂妄才好。
而这位曾经任过太子少傅,后来被赶出东宫,到南边转了一圈的成武皇帝心腹之臣,还带来了成武皇帝李全寿的口谕。
却是开玩笑般的在解释,论功行赏之际,朝堂上又吵了很久,症结之处还在他这个大将军的身上。
有的说加其爵位便好,但有的人又说了,现在已经是一等侯,再加可就是公爷了,这才打下一个河东,之后以那位的本事,战功一定还会接踵而来,难道最后要封王不成?
有人则说,一等侯其实还可以加上开国两字的,但接着又有人反驳,区区两个字,能赏大将军今日之功?
最终争论的焦点还是回到了大将军的职位上,三品大将军,在职衔上已经不可能再加了,国朝没有一品二品大将军的旧例,开国太祖皇帝,也曾经说过,之后三品文武臣工,已是位极人臣,何需再有尊荣,前车之鉴不远,此为国朝祸乱之源矣。
由此,大秦文武大臣,具以三品为终,不再有一二品文武大臣的职位。
而赵石的冠军大将军号,已经是三品顶阶,无法再加,既然虚衔不成,便只有实打实的职位了。
这又是一番争吵,最终才定下了河东宣抚使的职位,有的大臣歪嘴,说大将军功高,可以荫其子孙家眷嘛,不用那么费事,这个提议却是得了许多人的支持,不过最终,皇帝陛下还是以激励前方将士为由,为赵石选了这个职位。
说到这儿,这位四十多岁的大同府知府大人,还神神秘秘的压低声音道了一句,陛下让我转告使君大人,之前旧约,陛下一刻不曾忘怀,还望使君大人放心任事,将来陛下必不负当初之言。
瞧着这位知府大人的神色,好像什么都知道了似的,但赵石却明白,这位也就是传个话而已,什么天下群山,吾与君共之的话,就算李全寿再没脑子,也不会对旁人说起的。
这些在赵石看来,都不算什么,皇帝陛下笼络人心,加官进爵什么的,都是信手拈来,实在算不得什么。
到是最后这位知府大人的一句话,让赵石心中微暖,原来皇帝陛下还惦念着他的家中之事,想要给他的妹子指婚,顺便加个县夫人的爵位,又有皇帝陛下作保,想来有不少人家会欣然受之的。
赵石想了想,这到是个不错的主意,妹子年纪已经不小,拖下去也不是办法,当然,二十多岁的年纪,在后世正是青春年少,恣意飞扬的时候,又是官宦人家出身,别说离过婚,就算有了孩子,都得抢手到排队上门提亲才对。。。。。。。
但在这个年代,二十多岁的姑娘,又是个弃妇,就算有他这么个兄长,人家也不好找的很了。
有名望的,在乎名声,有权势的,多数不愿被人说趋炎附势,年轻而又有才干的,二十多岁没婚配的,你上哪儿找去?
除非赵石亲自出面,以势压人,成到是能成,他现在的脸面,即便是朝中大臣们,也不敢随便驳了,但如此嫁过去,能过好日子才见鬼了呢。
见赵石微微点头,这位已经艳羡的无以复加的知府大人顺杆就爬了上来。。。。。。。
(月票,开始求了啊,有少没多的给两章,对了,阿草十五号又要上推荐了,什么轮转图片推荐,应该不错吧,哈哈。。。。。。。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