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0874章 无形之手(4 / 5)

就在这个为下一阶段布局的岁末年初期间,唐焕不经意间现,似乎能够影响到美国大选的那只无形之手,有所动作了。

圣诞节前夕,华纳行了一部由两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奥利弗·斯通执导的电影——《刺杀肯尼迪》,其改编自吉姆·加里森的小说《跟踪刺杀》和吉姆·马斯的小说《困境:杀死肯尼迪之密谋》,描写了新奥尔良检察官吉姆·加里森调查肯尼迪遇刺事件的始末,以及后来现的事实。

奥利弗·斯通这几年佳作不断,《野战排》、《华尔街》、《生于七月四日》这些电影可谓名利双收,于是华纳非常信任地投给他4ooo万美元;反过来,奥利弗·斯通为了让这笔投资看起来物有所值,请了《与狼共舞》的导演兼主演凯文·科斯特纳,来扮演主角——新奥尔良检察官吉姆·加里森。

可以想象,把《刺杀肯尼迪》这样一个敏感的题材搬上大屏幕,没有那么容易。

从剧本的第一稿出来后,《刺杀肯尼迪》便遭到了《hsd邮报》国家安全通讯记者乔治·拉德纳的严厉抨击,自此卷入到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中。

当《刺杀肯尼迪》上映之后,众多美国主要报社都撰写社论,以严厉的措辞批评奥利弗·斯通亵渎历史、不尊重史实,以及他对时任副总统、后来继任为总统的林登·约翰逊,也参与刺杀约翰·肯尼迪这一阴谋的指控。

比如,《纽约时报》的伯纳德·文罗唱衰道——如果华纳能让《刺杀肯尼迪》走远,那就是好莱坞的奇迹;他还在文章中呼吁华纳做自我检讨。

再如,该报的文森特·坎比,通过针对这部电影本身所写的一篇评论,批评道:“奥利弗·斯通对影片制作采用的风格非常随便,很多很短的,频繁的,不知所云的,一个接着一个的镜头,夹杂着背景音乐、噪音,对话,还有更多的噪音,更多的对话,像夹心饼一样。”

甚至还有媒体直接文“抵制奥利弗·斯通编造的事实”,来攻击《刺杀肯尼迪》。

当然了,也有媒体人赞赏《刺杀肯尼迪》,比如《hsd杂志》的一名资深电影评论家——派特·多维尔,但在提交评论时,被主编约翰·里姆伯特驳回了,理由是不想看到对该影片正面的评论,他和其他杂志的编辑都一致认为这部影片是荒谬的;为此,派特·多维尔当即辞去了职务。

与此相比,声望更高的罗杰·利伯特,就能出声音了。他在《芝加哥太阳报》中对《刺杀肯尼迪》表示了赞赏,“这部电影的成就,不在于它解答了肯尼迪遇刺的秘密,而在于它正试图唤醒自1963年之后,在人们心中渐渐逝去的民族精神。”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