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笔趣阁-笔趣屋-笔趣阁小说网>历史军事>大明才子风云录> 第七百五十一章 况且初入国子监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七百五十一章 况且初入国子监(3 / 4)

“其实那时候洪武爷和高太后每个月总要来国子监一两次,不仅与太学生们把酒论文,而且还亲自查看学生们的住宿饮食情况,每次来都赏赐不少灯火钱。永乐爷和仁宗宣宗来的次数也不少,只是后来的圣上就很少来了。”那人感慨万千。

况且看着此人,年岁也只是四十上下,却十分熟谙国子监历史,对国子监有着特别的感情,心中不由升起一股敬意。

朱元璋虽然过于强势,乃至近于残暴,可是在注重教育这一点上却是出类拔萃的帝王。明清的教育体系由他一手建立起来,并且制定了严格的规范,不要说一般的学生,就是皇上也得天天上课,接受朝廷大儒的教育。

明朝最荒唐的熹宗皇帝,国事一概不问,全都交给魏忠贤处理,可是御前经筵却还是遵守制度。帝师孙承宗是唯一让熹宗敬重的大臣,即便魏忠贤气焰最为嚣张的那几年,孙承宗也敢与之分庭抗礼。

明朝开国时,国学是教育的最高体现,位置高于科举,为了快速育人成才,治理国家,朝廷实行教育和科举并举的方略,民间荐贤这条路子也同时实行。唯才是用,可以看出朱元璋的雄才大略为后人所不及。

两汉的荐举贤良方正明初时也实行过一段时间,无奈效果不佳,当时的文人以不做官为荣,朝廷征聘在野文人做官时,这些人却以死相抗。

朱元璋也杀了不少抗命的文人,他的主张就是那条著名的“士不为我用则杀之”。只是杀来杀去效果不佳,后来国子监每年毕业出来的太学生奔赴各地做官,充实了朝廷和各省的官员队伍,朱元璋也就懒得杀人了。

其后科举上更是人才辈出,文人以不做官为荣逐渐改为一官难求,也就无人再因为抗拒朝廷征聘而被杀了。

到了永乐年间,国学体系还可以与科举相抗衡,但已经是渐显颓势,到了英宗以后,科举逐渐占据优势,国学这一块也就成了为科举贡献人才的资源库,依靠国学做官的路子渐渐废弛了。

况且当然能理解孟梵君的心情,作为国子监的领袖,没有谁比孟梵君对国学体系更有赤诚之心了。只是世道大不如前,他也不得不媚俗迎合,极力主张太学生参加科举考试,走科举为官之路。这种历史发展的大趋势,实在不是某个人所能抗拒的。

正因如此,文宾一进入国子监就到处受欢迎,令众人瞩目,俨然成为国子监的巨星,新科解元的光环太耀眼了,几乎是所有太学生最豪华的梦想。国子监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出现过解元、状元了,文宾以新科解元身份进入国子监,重新点燃了这里的梦想。

况且虽然名气比文宾还要大一些,却依然只是个秀才,进入国子监也不过是个监生,也就是太学生。他头上只有四大才子之一的头衔,却没有解元的光环,自然没有文宾那样一面倒的受欢迎,相反,因为他轻而易举成了孟梵君唯一的弟子,反而招致太多人的敌意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