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笔趣阁-笔趣屋-笔趣阁小说网>网游竞技>我们的1649> 第三百一十八章 台湾级帆船定型记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三百一十八章 台湾级帆船定型记(2 / 3)

数ju是解决争论的好办法之一。

在这个船模身上,两人首先通guo运用cad建模技术,使船身的设计和建造更符合流线型体;然后在船体的外部,用木沥青、桐油浸麻丝艌船缝,这样就比过去只用桐油和石灰填补船缝要严密,而且更能防海蛀虫,内部则用赛璐珞艌船缝,这样的防水效果远比古人的方法好;在大明式帆的收放地方,重新设计运用了定滑轮组技术。

其实原本想用小型蒸汽动力来代替的,后来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一计算,发现确实省下了四名升降帆的水手,但是这不同于机帆船,人家原本就有蒸汽机设备,他们要是现在安装上,由此多出的设备及燃料的体积和重量,却大于六人位了……

最后他们确定了,没有七百五十吨以上的载重吨位,上蒸汽机设备性价比上不合算;然后将长把舵改成轮舵机械传动控zhi,同时把轮舵和船长室结合在一起来安置,加装中大幅赛璐珞窗,免于风雨严寒……

台湾级西式纵帆船的吃水线全长25米,宽米,深米,载重200吨。船上的船员定员为十七名。

其实两个人就是直接把1851年版的"巴尔的摩纵帆船"拿出来了,没有一点点改动。因为这种船型经历了无数的考验,存zai时间长达百年。

它有长长的凸出的首、尾柱,这增加了甲板的有效长度,龙骨有向尾部下倾的趋势以获得较大的尾吃水,既提高了船之纵稳性和航速,而且使其水下船体的横向水动力中心大大后移,从而能更好地与风帆压力中心相平衡,利于抢风航行和减小横漂。

其横剖面在船中均为v型,这与以往商船采用u形横剖面大不相同,该船亦比一般商用帆船细长,长宽比约5:1,该船使用平甲板,船上没有上层建筑,其行船时外观又低又长,艏艉线型优美,这些都有利于减小阻力,便于操帆抢风,提高船速。

该船没有后支索,两人把桅杆后倾设置,以用来平衡风帆推力。

然后,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尝试着在那顶桅上做一点改进,加上了悬挂斜桁三角帆。

经过反复推演,两人发现,这样做的效果不错,进一步改善了驶帆性能。

最后,安江造船厂终于定型了这两船型。

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把两种船型确定在这个200左右吨位数是有原因的,两人充分考虑了汉唐集团这一时期的伐采、运输、处理能力。

当然造船的工艺能力是最先考虑的……这次全木帆船的制造都是以明人工匠为技术主力,说实话,两人心里总有些隐隐约约的担心……头两艘船,吨位还是小一点合适。

造船需要大量巨木,而且能做船材的,“非数百年之木不中程”。

以堪作桅木的树木为例,其生长周期平均为60年,在福建则需要80年。大明末年,郑氏集团雄踞海上数十载,能够大量造船,主要就是因为通guo闽东沿海能获得闽北山区的木材。

这个时期,近在咫尺的台湾也同样有更为合适的大木,但是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分部,大员商馆,热兰遮城里仅仅几百人的武装力量,就可以把闽南当时所有的造船厂的眼光屏蔽了……大家都视台湾雄厚的木材资源而不见……实在是让汉唐集团的人鄙shi,但是也只能接受这帮子明人了……他们就是我们的祖宗啊……

在那面世界的历史上,在17世纪末期,为平定台湾,所谓的大清政府也开始在福建大量地修造战船。当时好像是由施琅一手来主抓造船工作。

这场由清、郑之间的造船竞赛,过量消耗了沿江沿海的造船巨木,从而使后来很久以后开海后的造船材料非常的紧缺。

一方面是木材资源本身的紧张,另一方面,新一轮造船活动的高涨则需要更多的木材供应,结果便是木价与船价的同时上涨。

清初,福建的大木一株值价不过数两;乾隆时,福建的桅木已涨到一根需价四五百金。

又据资料记载,康熙年间,打造洋船,却每只需要用数千金或千余金。

雍正时,内地造一洋船,大者七八千金,小者二三千金。洋船的一般造价,在十八世纪上半时,平均在白银五千两左右,到了十九世纪时,已是造大船费数万金。

当然,除了可用造船的木料越来越少之外,这价格越来越高也和船型越造越大有一定的关系。

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对这些物价问题不在意,却对这份资料里面的另外的描绘更感兴趣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