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560、我们都能歌唱(1 / 2)

应该都是想抓住大学生开学这个时间点。

专辑磁带顺着他们去销售。

乐器由沪海到各地返校的大学生护送着到校。

报纸……也想让高校大学生们先分享销售。

在没有网络的时代,信息传递和物流运输其实都是很单一的。

荆小强对滚社联盟这种遍布全国高校的网点形式,肯定会下意识的利用起来。

所以他每次会议多少都会提到。

滚社销售部、报社、常丹琳都会不约而同的抢着用这个网络。

然后就形成个什么情况呢。

乐器赠送占据了道德口碑的高峰。

磁带专辑先推出销售,就等于是先预演了一把大家都来倒磁带。

然后报纸过了三四天才推出,各家滚社已经很娴熟了,接到通知就直接去音像社拿捆扎好的音乐报。

接着迅速分发到当地各家高校。

最后大学生们蜂拥而出的在当地卖报纸呀!

改开后,国内除了省会,其实各地级市以下很少有本地报纸。

大多数省会城市也没有卖报人,都是在报刊亭之类的摆售。

能想象一座省会城市突然冒出来上千甚至更多卖报的年轻人吗。

五毛钱一份的报纸,两毛钱给各地,报刊亭卖也是这个价,滚社大学生们卖也是这个收入。

同时期同样十六版其中四版彩印的《足球》报、《体坛周报》都是一块钱。

因为这两家还拿不到什么值钱的广告。

省台广告都还能在几千块的时代。

要保证不亏本就得卖到这个价。

可音乐报第一期,就带着荆棘之花衬衫、miya运动内衣、以及二十多个其他品牌的小广告!

衬衫和运动内衣给了各二十万的广告费,拿了半版广告,miya运动内衣甚至拿了底版的彩色广告位,安宁亲自上阵拍的慢跑照片!

据说好多各地老蛇皮,光是看见这个就掏五毛钱买报纸了。

何炯炯他们报社有个清京大学的高材生,反复核算过这种发行+大学生卖报的模式。

当时出人意料的定下个十万份的印刷量!

要知道著名的《体坛周报》在88年创刊,第一年都每期只发五千份!

哪怕是到九二年,每期发行量还不超过二十万。

这个开局数字已经很惊人了。

可荆小强跟女老板都支持保证量,样报送到文工系统那边看了也是赞不绝口,除了底版那运动内衣广告是不是太那个了点。

事实证明,他算少!!

算一算就明白,九十年代初,全国还没经历高校数量大爆炸,后来几千高校的总量铺开到了很多地级市,其中大部分是专科院校。

这年头大概五六百所高校大部分都是本科院校,大专还没从中专升级起来。

也主要散布在省会为主的地区。

这就造成滚社的发展如野火过境,很容易在同一座城市蔓延。

任何高校可能都有那么极少数喜爱摇滚的爱好者。

哪怕不知道滚社,通过老乡联系,同城流窜,都能迅速加入进来。

所以一年多下来,经过两轮鹏圳摇滚夏令营,几乎每座高校都有滚社分舵,没有的都在抢着被发展!

这就意味着五六百个报纸分发点,每个点平均才分到两百份?!

其实有些省级重点大学直接就拦截了上千份报纸。

好些滚社可怜巴巴的也就分到一二十份意思下。

自己看都不够,还谈什么卖?

这时候滚社特殊的结构又发挥了效应。

任何基层滚社有不爽的地方,发现不公正的地方都能给荆小强这边打电话直接投诉。

哪怕留的是唱片公司热线电话,也能迅速发现问题。

动用滚社卖报纸的本意是为了让音乐报能扩展到更多地方,更多人手中。

只往重点高校、省会倾斜是不是不太好?

所以反应到荆小强这边来时候,他也不太会:“那就印二十万份好了,既然有人看,那多印点卖呗,越多越赚钱吧?”

没错,真的有人看。

创刊号头版头条,就是荆小强带着滚社在鹏圳街头演唱的彩照,中国高校摇滚音乐社鹏圳夏令营圆满结束……

文章还有点八股文的味道,热烈庆祝,为了建设祖国之类的用语很多。

但恰恰是这种文章,奠定了音乐报的高度,不是那种娱乐小报。

非常清晰的介绍了这个夏令营的宗旨,每年都会延续下去,全国各大高校源源不断的参与。

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,每天二三十处表演场地,总计超过六百场公益演出,现场观众超过一百万!

赠送乐器吉他、广播收音机超过一千件。

本来里面强调是荆小强捐款的,被他审稿时候要求抹掉了。

上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