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53章 甲十八要当爹了(2 / 3)

种子出苗率低,还容易被麻雀田鼠偷吃。

二来因为幽州天冷,为不错过春耕,先育苗,等天一暖,苗长到三、五寸,再插秧种植。

即不会错过节气春耕,且苗根粗壮,长势会比播种的强上数倍,这收成自然也就高了。

不过百姓们看着现在像草芽一样的小苗,还是密密麻麻挤在一起,有些怀疑凌王妃的话。

这样的小苗能长大?看着就很羸弱,别到时候长得又细又长,却不打穗,不光白白浪费种子,还误了一年收成。

沈冬素只管讲解,至于他们信不信,且等时间来证明。

专门移栽秧苗的叫秧底,这片田要耕的特别细腻,一块粗土疙瘩都不能有。

还得肥,草塘提前窖的黑泥底肥,匀匀地撒一遍。还要撒防虫剂,这年头还没有专门杀虫的药剂。

沈冬素特地为秧苗自己炼制了一些,植物杀虫剂,就为保这批作为教科书用的秧苗长势好。

听到凌王妃去试验田干农活,很多人都跑来围观,有些贵女也来了。

她们开始对凌王妃是鄙视的,堂堂王妃,穿着麻布草鞋,跟农夫一样下到脏臭的田里干农活。

真是丢尽贵族的脸!

但很快,看着凌王妃向教她们医护知识一样,教导百姓怎么育苗,怎么控水控肥。

百姓们听的认真,她们的表情也渐渐由鄙视变成佩服。

怪不得凌王妃在幽州得民心,她不是在表演作秀,是真的在帮百姓。

很快,接到消息的凌王也来了,贵女们没从凌王脸上看到嫌弃,反而是与有荣焉。

好像凌王妃做的事,对他来说,是极骄傲的一样。

贵女们再一次呆住,同时也确定了一点,那就是别想走勾引凌王这条路了。

凌王的喜好,跟别的勋贵差别太大。

同时,也不知为何,看着那茁壮成长的秧苗,看着欣欣向荣,热火朝天的幽州城。

贵女们渐渐觉得,生活在这里,也是能接受的。

秧苗从油布棚移栽完成之后,每天往秧底跟的人流量,高达万人。

沈冬素开玩笑说,把秧底圈起来,收门票,看一回就收一文钱,赚的钱够再开个军工粮坊了。

那秧苗长势极喜人,真是迎风就长,一天一个样。渐渐的百姓开始信服,这个育苗法是能行的。

转眼到了三月,离凌墨萧远怔的时间越近,沈冬素就越焦虑。

同时,三月凌墨萧正式开放官道,幽州附近的几个州城,官员、士族们的折子或信件,雪花一样飞向长安。

大半都是状告凌王的,可以想像,一个月后,长安城会轰动成什么样。

进入三月,沈冬素又要了一片试验地,种稻是要水田,这回她要的军囤地,是种棉花。

她以前都不知道,原来大夏并没有广泛种植棉花。

仔细回忆一下,前世的历史上,好像也是明朝才开始大规模种棉的。

以前棉花只是勋贵士族少量种植,甚至还曾是花园里的观赏花。

北地极寒,光靠她跟朝廷哭穷,或是跟姜家做生意,来解决保暖问题,总是心中没底气的。

这基本的生存物资,粮食、暖衣、燃料,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好。

她跟姜家买了一批棉种,正式在军囤地大规模种棉花。

凌墨萧出征的日子一天天接近,她多想两人朝夕相处一段时间,他这一走,少则一、两年,多则三、五年都可能不回来。

可惜两口子都是劳累命,她成天往地里跑,指导棉花种植,还和李念鱼一起改良农具,都晒黑了。

回王府也闲不下来,晚上两口子躺到床上的时候,都快子时了。

凌墨萧怜惜她辛苦,不忍在床上让她再累着,可食髓知味,软玉在怀,他又岂能忍得住?

只是少换几个姿势而已……

这个三月唯一安慰沈冬素的事,就是老家的来信,同时还送了十几车礼物。

当然,礼物大多是刘管家以沈爷爷名义送的,不过沈家人和亲戚给的礼物也不少。

三月姜家的海船到基地,沈林钟忙得飞起,她直接让人把家里送的礼物送到基地。

在把信也送过去之前,她当然要先自己看一遍。

结果这一看,让她多日的焦虑烦躁一扫而光。

先是沈爷爷说好消息,去年大丰收,藕塘和田地都丰收,鱼和鸭也增产了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