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66年9月28日晚,9点,小雨
西里西亚的最南端,格兰塞尼城,现普鲁士第二集团军指挥部驻扎地
自从前锋部队和奥地利军队短暂接触后,两军便在北线互相拉扯,最后在边境线上僵持了下来。但这种僵持只是指挥官们看到的战果,对于普通士兵,战斗从没有停止,前线的零星枪炮声就能左右他们的性命。
在外人眼里,普鲁士的整体外科水平和奥地利一样,属于欧洲准一线,比东边的俄国略好,要比英法差上一些。
其实这种好坏完全是体感上的,并没有人做过详细统计。
在外科理念上,普鲁士也是走得传统欧洲路线,瘴气论、频繁截肢主导着外科医生的思维。因为各种技术难题,腹腔手术几乎没有存在的空间。
手术环境恶劣,能在经历战场蹂躏、外科手术台和长期病房生活之后,成功存活下来的伤兵,比例不足30%,都是人们所说的真正幸运儿。
格兰塞尼中心医院就和奥军要塞医院一样,由普通院区改建而来,是普鲁士第二集团军的后方医院。
前线战事一开,这里也难以幸免,源源不断的伤兵被运送马车移交来了这里。可惜这家中心医院规模并不大,病房虽刚经历扩建,可也只是把原本500个床位加到700,战争当天就被伤兵挤满了。
这其实不能太过责怪军医处。
因为在普鲁士总参谋老毛奇的原定计划中,北线的第二集团军并不会率先出动,这支炮兵部队的深入和奥第三军的相遇纯属偶然。战略与现实之间的脱节,滋长了松懈情绪,大大拖延了军医院的准备工作。
就在两天前,这些所谓的病房只是医院周边一间间普通的房子而已。被军医处收归军用之后除了大致清扫一下,把可以找到医疗物品聚集在一起之外,病房内没有任何应急救治的能力。
床铺只是简单的木板+稻草,更多的伤兵只能睡在地上,或者在墙角找个位置休息。整个病房找不到一位医生,有的只是态度恶劣的所谓「医疗人员」。
如果亲身经历过,或许也可以把这种态度称之为「冷漠」甚至是「麻木不仁」。
前线的战斗普鲁士并不占优,受伤和撤退也带来了一些士气上的问题。这时再把那些浴血奋战的普鲁士士兵送进这家冰冷的医院,后果可想而知。
除了伤兵心理上的麻烦以外,几乎所有军医院都会有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,环境毫无舒适度可言。
作为第二集团军条件最「优握」的中心医院,原定700张床位配备有50名看护。但当伤兵涌入之后,700张床位变成了三天累及超过2000多名的伤员,而看护的数量却不会再变。
伤员没有床位,到处都挤满了人。
每个房间有大门,也有硕大的烟囱,但窗户却很小。因为瘴气论存在的缘故,地点又在冬季普遍干冷的格兰塞尼,在房子建设初期就没有想过通风透气的问题。….
为了清洗伤口,房间里还摆满了各种大桶和浴盆,里面是瘆人的血水,一些奇奇怪怪的不知名组织被洗脱下来漂浮在水面上,看着让人作呕。
这在战争开始的头一天还算好,至少人多能保暖,士兵们也能熬得住。可紧接着的两天,伤员越来越多,房间里的臭味也越积越浓烈。